同齡人過得比我好,忍不住焦慮該怎么辦?
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!他們甚至還沒從父母口中“別人家孩子”的陰影中走出來,離開大學、步入社會時,又要面臨來自同齡人的“內卷”......
“眼看著同齡人比我成功,我壓力好大”
都是剛畢業的學生,有的同學畢業后就有車、有房,再看孑然一身的自己,頓感壓力山大。你是否有過同樣的焦慮?覺得自己這二十多年一事無成,碌碌無為?然而事實是,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2021年的人均年收入和月收入相比過去幾年,還是呈增長趨勢的。因此,年輕人不要對生活失去熱情和信心,而是要調整好心態,積極面對、勇于探索,用行動和智慧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這不是病,這只是年輕人的“生長痛”
在信息爆炸的當下,一條條資訊、一段段短視頻,讓大家快樂的同時,也讓很多年輕人變得有些浮躁、急于求成,甚至忘記了什么是努力,什么是堅持,忘記了當初為何出發。對年輕人來說,人生閱歷、生活經驗、工作能力、經濟條件,都無法支撐起他們遠大的志向。一旦心態無法達到平衡,加上自我認知、自我評價的偏差,久而久之,抑郁、焦慮的情緒就滋生出來了。認為都是大學剛畢業,為什么他們的人生就像搭上了“和諧號”,而自己的人生就像在騎單車。這種心態完全錯誤!這是人們內心潛在對比的心理在作祟,進而產生了極端負面的情緒。
拼命追,還是做自己?
這種對人生的困擾,對自身的焦慮情緒不是病,是年輕人常見的問題,是成長的必經之路:
首先,這種橫向比較沒有可比性,對比的主體本身就不相關,因為從出生開始,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,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不盡相同,成功與否、成功早晚、成就大小不可拿來一一對比,這種橫向比較只會破壞對自我正確的認知。
其次,所謂“畢業后大家在同一條起跑線上”,這句話本身就是碗“毒雞湯”,所謂“起跑線”本身就是一種虛構且理想化的愿景產物。
再次,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別人的長處去比較,這種比較本身就表現出不自信,不僅沒有現實意義,還只會平添煩惱。
最后,并不是上了大學就真的是“天之驕子”,上了名校后,你會發現有的人比你更加努力學習,有的人比你更會規劃未來,要學會找到自己的賽道,為自己的人生創造無限可能。
和不完美的自己“交朋友”
總之,對未來要報以平和的心態,和正確的自我認知。要注意以下幾點:
◆要正確合理、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,不要過高評價自己。因為每個人經歷不一樣,人生不一樣,更沒有高下之分。
◆不要妄自菲薄,過低地看待自己,要接納自己的過去,做好當下的自己,就有機會創造未來,成就更好的未來。
◆調整心態,對未來報以平和的心態,不論好壞,學會享受人生,不被負面情緒影響,拒絕焦慮、拒絕哀傷,成功自然會到來。
◆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,充實自己,讓自己更加強大,向未來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