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自殺性自傷在青少年中究竟有多普遍?
9月10日是眾所周知的教師節,但鮮少有人知道,這一天被定為“世界預防自殺日”。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報告數據顯示,全球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;而據我國的調查結果顯示,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,200萬人自殺未遂,自殺率為22.23/10萬,已成為我國人群的第五大死亡原因,更位列青壯年死因首位。因此,自2003年開始,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將每年9月10日確定為“世界預防自殺日”,以幫助公眾更為全面地了解誘發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,增強人們對不良生活事件的認識和應對能力,預防自殺行為及對其進行有效干預。在精神科日常的臨床工作中,精神科醫生也會接觸到很多自殺未遂的患者,其中還存在一定數量的非自殺性自傷小患者。今天,小編邀請到長春市第六醫院黨委書記張延赤教授,為您詳細介紹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的區別,以及教您如何預防和應對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~
非自殺性自傷和自殺的具體區別有哪些?
▼
非自殺性自傷(non-suicidal self-injury,NSSI)行為是指,個體在無自殺意念的情況下采取一系列反復、故意、直接傷害自己身體,并且這種行為不被社會所認同和允許。換句話說,患者并不是企圖自殺,只是做出一些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。這些行為多見于青少年人群,而且常首發于青少年的早期階段,近幾年關于NSSI行為的發生呈逐漸增加的趨勢。
自殺行為是因社會心理沖突而使個體在意識清醒情況下,自愿或蓄意地以結束自己生命方式的一種自我毀滅行為。它通常呈現出一個由意念—計劃—行動構成的行為復合體,我們也可以認為自殺行為就是明確地指向要結束自己生命這個結果。
聽起來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的目的完全不同,那非自殺性自傷的人群就真的不會自殺嗎?
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有著怎樣的關系?
▼
據相關心理學學者及專家調查研究后顯示,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。有學者在對2667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非自殺性自傷 (NSSI) 轉變為自殺想法和行為(包括企圖)的可能性調查研究后發現,NSSI者自殺未遂的發生率為32.3%,無NSSI者自殺未遂的發生率為8.9%。明確地說,隨著NSSI終生發病率的增加,存在非自殺性自傷的青少年發生自殺風險的可能性也會顯著增高。專家在對13396名大學生進行網絡調查后同樣發現,在控制性別和心理病理癥狀等混雜因素后,自殺行為的發生風險與NSSI的頻率呈曲線相關。隨著研究的逐層加深,更有學者發現,通過調整抑郁癥、家庭功能障礙、心境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危險因素的排序后,NSSI仍是自殺行為發生的獨立預測因素。我們可以這樣認為:當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后,自殺行為的可能會顯著增加,這點不容忽視。?
影響青少年出現非自殺性自傷的因素有哪些?
▼
張延赤教授認為,對青少年產生非自殺性自傷影響的因素,主要有三種:
?個體因素
非自殺性自傷(NSSI) 作為青少年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,以下有三種性格的孩子身上容易發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:
第一類是性格易沖動或是情緒調節能力差的孩子;
第二類是對體型外貌持有消極態度的孩子,尤其是在共病進食障礙患者中,這種影響的作用更加明顯;
第三類則是從小自尊心較低,容易產生自卑感的孩子。
同時,在眾多學者的實驗中還證明了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性格有關,具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人多具有追求刺激性人格的特征,喜歡參加具有風險刺激性的活動。
?童年時期的虐待經歷
童年期虐待經歷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是最早被關注和發現的,有研究指出,這些童年期的創傷經歷與NSSI行為相關的同時,還受到其他因素的調節,如低自尊、自我批評、精神病理性特征、對自身形體的消極評價等。
?家庭矛盾、不良同伴的影響
家庭矛盾、不良的同伴關系和同伴影響,也是NSSI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。有研究顯示:家庭關系問題直接影響同伴關系、情緒失調和自傷行為,而情緒失調又是同伴、家庭問題與NSSI行為的中間變量。同伴關系是青少年社會心理發展的核心因素,同伴關系不良,尤其是不受同伴歡迎或被同伴拒絕、欺騙,容易導致像抑郁、低自尊等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。
此外,NSSI行為還具有同伴效應。有很多心理學實驗表明,有NSSI行為的學生比沒有NSSI行為的學生認識更多的自傷同伴。同伴自傷行為是一個能有效預測個體實施NSSI行為狀況的預測因素。
青少年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該怎樣應對?
▼
目前,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(DSM-5)已將NSSI納入了需要進一步關注和研究的問題, 這足以說明NSSI日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, 并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。當我們發現非自殺性自傷(NSSI)時,又該如何應對呢?張延赤教授給出了兩種應對方式:
?積極進行NSSI評估,鑒別是否有共患精神科疾病的可能性。大量的NSSI人群會同時共病抑郁癥、進食障礙、雙相情感障礙、邊緣型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,因此需要精神科醫生積極處理共患疾病,防止精神疾病對NSSI人群造成進一步的影響。如發現存在共患疾病時,應盡早針對性給予藥物或心理治療。
?針對NSSI人群應加強心理治療,在一些回顧性研究中曾顯示,辯證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均可有效減少NSSI行為。
當孩子出現非自殺性自傷時,家人應如何應對?
▼
近年來,醫院的心理門診常會接診到非自殺性自傷的青少年,并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。張延赤教授強調,隨著疫情的出現,非自殺性自傷也開始涌現,而且并非個例。它們通常出現在青春期早期,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達到頂峰。
為了讓家長們更注重孩子在情緒上的宣泄,讓孩子們安全地度過青春期,張延赤教授教給家長兩種有效方式,幫助他們能夠更早地識別非自殺性自傷,以免對孩子造成的難以挽回的損害。
?早期識別。很多孩子出現非自殺性自傷時一般都會有跡可循,例如夏天穿長袖子(用來遮蓋傷口),在換衣服、洗澡時有意回避家人等。當出現同時共病其他心理疾病時,孩子可能出現飲食、睡眠等變化,也可能出現回避社交、情緒低落、心煩、焦躁不安等癥狀。
?不指責、不忽視。很多出現非自殺性自傷的孩子被父母發現后,家長往往會因為受到事件的巨大沖擊而有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發生,進而指責或者回避孩子的自傷行為。孩子的自傷行為是孩子心理上“生病了”,是所謂“殘酷青春”的一部分,也是他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問題。如果父母采取指責態度,不僅解決不了問題,反而容易使自傷行為更加隱蔽,使得孩子更為嚴重的問題被掩蓋,難以暴露出來。同樣,如果父母采取忽視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自傷行為,可能錯失孩子自傷行為的最佳干預時期,從而導致更嚴重后果的發生。
如果當孩子出現自傷問題或嚴重的相關情緒問題,張延赤教授提醒家長,處理或應對問題時,應盡量溫和、耐心、不帶評價的逐步了解孩子,并嘗試探尋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。同時,家長還要積極尋找專業人士幫助,應及時就醫進行干預,做到早發現、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