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說,抑郁癥就是“矯情”?
情緒不好=抑郁癥?頭痛、胃不舒服、全身不適,怎么醫生卻說我是抑郁癥?得了抑郁癥的人,會怎么樣?抑郁癥究竟要不要吃藥?有什么方法能夠自我預防呢?11月13日,長春市第六醫院心理志愿者服務隊走進桂林社區,為社區內的居民帶來了一場“人類情緒的第一殺手 - 抑郁癥”的健康公益講座。
精神科二療區的李玲醫師告訴居民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負面情緒是很常見的,例如難過、傷心、煩躁等,有時情緒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影響。近兩年,一提到抑郁癥,大家處于非常極端的兩種認知,一是覺得抑郁癥就是“矯情病”,放寬心自然會好;另一種則是將抑郁癥比作“洪水猛獸”。令人“毛骨悚然”的抑郁癥,到底是什么樣的疾病?面對居民的疑問,李玲醫師也一一進行了解答。
抑郁癥的成因到底是什么?
很多人覺得得抑郁癥就是心眼太小,凡事不能往好處想,但事實上抑郁癥的致病因素很多,包括:遺傳、神經生化、神經發育和營養、神經內分泌、性格和心理社會因素等等,所以一旦得病,往往是多種成因綜合的結果。
如果最近總覺得情緒很低落,能依靠自我調節得到改善么?
如果咱們居民最近覺得自己負面情緒比較嚴重,總是煩悶、焦躁,想要自我調節,也是有一些辦法的,例如:尋找一些讓自己感覺放松、自在的事情;聽些舒緩、慢節奏的音樂,做做瑜伽等,增加對自我的肯定,在完成一件事情后,積極地鼓勵自己,飲食、休息一定要形成規律,尤其是睡眠方面。
此次心理健康公益講座得到了社區居民的點贊。大家紛紛表示:在學習了心理知識的同時,不僅了解到重視自身情緒的必要性,同時也開始意識到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尊重別人的情緒,這也是長春市第六醫院心理志愿者服務隊創建的初衷:引導人們關注心理健康,學會自助,也指導人們幫助他人。